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06/12/30/11044-2031482.htm

 

 


記者王以瑾/阿拉斯加報導.攝影 

追尋極光之旅,聽起來十足夢幻,但回歸現實,立即面臨兩大問題,一是自身保暖,另一是該用什麼器材拍攝。 

.怎麼穿才保暖?  

夏天看生態,冬天賞極光,9月至隔年4、5月,是追尋極光的最好時間,不過,進入冬天的阿拉斯加氣候嚴寒,與前往其他地區旅遊不同,無論是大衣、長褲、襪子、鞋子,都要準備適用於雪地、有保暖功能的才好。 

1月份阿拉斯加第一大城安克拉治,平均溫度為零下6℃,費爾班則為零下18℃,而極光出現的時間為深夜12時至凌晨4時,那時更冷,保暖更形重要。 

出發前我準備了2雙毛襪、有防水作用的GORE-TEX登山鞋,以及雪地用的保暖排汗衣褲、羽毛外套,再加一件GORE-TEX外套,當然,帽子、圍巾、手套都不可少,最好再加個口罩,不然就會像我一樣凍傷臉頰。 

我不太喜歡穿登山鞋,因為很重,走久了總覺得腳底板很酸還有點痛,出發前特別問了,「是不是只有晚上要看極光時才需要穿登山鞋,其他時間穿普通的鞋子就行了?」旅行社的人說,「等你到了那裡,根本不會覺得登山鞋重,只知道有一雙保暖的鞋子真好!」結果也如他們所說。 

也有不怕冷的,覺得穿運動鞋就足夠了,不過,一定要穿高筒的才好,雪較深時才不會跑到鞋子裡。 

我是屬於較怕冷的,但平時登山鞋裡只穿一雙普通的襪子,拍極光時才加穿毛襪,更冷時就將兩雙毛襪都穿上,(所以鞋子無論是買或是借,一定要比平時穿的大一點)。 

.怎麼拍極光?  

自身保暖問題解決後,接下來就是拍照了。想拍極光,一定要有三腳架,以及可手動控制快門(B快門)的相機。 

有雪地拍攝經驗的人不是很多,拍過極光的人更少,行前我到處詢問、蒐集資料,匯整各方意見後,開始擔心數位相機在雪地裡會當機,或者電池很快就沒有電了,我特別將壓箱寶Nikon FM 2翻出來,好多年沒用了,連測光電池都已耗盡,特別到相館換電池,底片則使用攝影記者們極力推薦的富士800。 

大家都說三腳架要重才不會晃動,而且關節處還不能用塑膠製品,不然在極寒的氣溫中可能會裂開;不敢帶便宜貨,特別借了一支昂貴且很有份量的專業級腳架,一切準備就緒。 

參考大家的意見,並配合帶來的底片,我使用ISO 800,光圈調至最大(我的最大光圈是f3.5),曝光時間視現場狀況調整,原則上在20秒至30秒之間。 

雖然行前聽了很多雪地拍照的可怕經驗,但實際上場,並沒有想像中有那麼多狀況。 

(圖/萬物都被冰雪覆蓋,天寒地凍,無論是自身的保暖,或是相機器材的使用,都要特別注意。王以瑾攝影) 

像相機電池的部分,可能我是拍完立刻將相機收在袋子裡,架在腳架上時也以圍巾包圍擋風,因此並未出現電力假性耗弱的現象;相機也很給面子,只有在第一個晚上曾出現短暫讀不到記憶卡的小狀況,就沒有其他問題了,所以老古董FM 2是英雄無用武之地。 

至於腳架的部分,借來的專業三腳架很穩也很好操作,但它實在很重,2、3公斤的重量,再加上2台相機、2顆鏡頭、行李箱,大外套,住在沒有電梯的二樓房間時,我根本無法一次將所有的行李搬上去,幸好同團的人都很幫忙,輪流幫我搬東西。看看其他人用輕便的腳架也沒有什麼問題,我不禁懷疑是否真要這麼累? 

雖然數位相機沒有問題,但既然帶了傳統相機,也順便「重溫舊夢」了一下,但底片倒是帶來不少煩惱,我送洗之前就一直擔心會不會曝光過度或不足,又擔心底片沒裝好,或者是相機很久沒用了是不是會有什麼問題,拿照片就像等著開獎的心情一樣,七上八下。 

其實要踏上阿拉斯加之前,就已為底片嚇掉了不少細胞:在搭國內線班機時,就忘了袋子裡有底片,差點跟著相機袋過了X光機,回來時又發生一次,幸好在相機袋過機器前及時搶救回來,不然還沒沖的極光照片被X光破壞了,那真是欲哭無淚。 

後來和一位攝影記者談到這一段時,他說,他是好幾年前去拍極光,那時每天晚上做惡夢,夢到相片沖出來都是黑色的,實在太可怕了。 

數位相機真是偉大的發明,隨拍隨看,馬上可修正曝光時間,免除了用底片的許多擔心受怕,但也因此降低了拍照的技術門檻,也難怪有攝影記者要感嘆,拍照這回事已不像當年那麼專業了。→回到第一篇 

協助採訪 
台灣阿拉斯加旅遊推廣小組www.alaskatours.org.tw 
中華航空www.china-airlines.c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rka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